媒体旅院 +


媒体旅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旅院 >> 媒体旅院 >> 正文

【学习强国】五维破解旅游演艺困境 擘画文旅强国建设新篇


2025年03月10日 08:53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蓝图,国家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将旅游演艺列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抓手。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漓江山水间的实景演出,到长安城里的沉浸戏剧;从丝绸之路的敦煌盛典,到黄浦江畔的科技秀场,旅游演艺正在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数据显示,我国旅游演艺市场规模已突破260亿元,年均观演人次超1.5亿,成为激活消费的新引擎。然而,近五年项目淘汰率超40%,暴露出同质化、短视化、形式化等深层次矛盾。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以及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历史方位,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突破困境,推动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的必答题,更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亟需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旅游演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一、创作维度:破解同质化困境,构建特色化表达体系 

当前,旅游演艺领域题材扎堆、文化符号空心化问题突出,存在“千城一面”的创作窠臼,大量项目沿用“山水+歌舞”模式,非遗元素沦为符号化堆砌,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折射出创作思维固化、文化内涵浅表化的症结。破解这一困境,需深挖在地文脉,构建特色化表达体系。例如,洛阳《唐宫乐宴》通过活化盛唐气象,展现了历史文化的鲜活魅力;山东曲阜《金声玉振》则以现代表达诠释儒家文化精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新时代旅游演艺应推广“一城一策”创作机制,鼓励各地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立足中华文化根脉,打造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构建“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体系,打造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演艺精品。 

二、运营维度:根治短视化痼疾,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资本逐利冲动与艺术创作规律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项目陷入“重硬件投入、轻内容运营”误区。根治这一痼疾,需构建全周期管理模式,创新收益模型。例如,张家界《魅力湘西》首创分时租赁模式,通过跨区域联动破解淡季运营难题,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武汉《知音号》则深耕“演艺+”生态,衍生品收入持续反哺内容升级,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时代旅游演艺应强化运营能力建设,推动旅游演艺从“重投资”向“重运营”转变,必须跳出“门票经济”思维,通过业态融合、模式创新延伸价值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培育增长极。 

三、技术维度:突破形式化炫技,锻造沉浸式体验内核 

技术滥用导致的“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暴露出艺术本体认知偏差。随着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部分旅游演艺项目陷入技术滥用误区,过度依赖3D投影、声光电效果,导致艺术本体弱化,叙事逻辑支离破碎,观众满意度持续走低。科技赋能不是简单堆砌声光电,而应服务于情感共鸣与价值传递。例如,《遇见大庸》通过5G+AR技术构建“移步换景”空间,实现了动态场景切换,使观众成为戏剧叙事参与者;上海《不眠之夜2.0》则借助元宇宙剧场,推动“观演共创”交互升级,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新时代旅游演艺应坚持科技赋能内容,坚持“内容为体、科技为用”,推动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重构观演关系。 

四、产业维度:打破孤岛化困局,培育文旅融合生态圈 

当前,旅游演艺项目普遍存在孤岛化现象,与相关产业协同不足,制约综合效益释放。85%的项目未与住宿、交通等业态联动,游客停留时间短,产业链条断裂,单一票房依赖与复合收益需求严重错配。打破这一困局,需培育文旅融合生态圈,释放产业乘数效应,构建“主客共享、城景交融”的文旅共同体。例如,婺源《梦里老家》通过“演艺+非遗工坊+民宿集群”组合开发,打造全域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实现了文旅资源的协同发展;成都《蜀宴赋》则以城市演艺会客厅激活春熙路夜间经济,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文旅商深度融合。新时代旅游演艺必须将演艺项目嵌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旅游演艺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协同,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五、制度维度:扭转粗放化倾向,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 

标准体系缺失与监管盲区并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旅游演艺领域标准体系缺失、监管盲区等问题突出,同类项目审批标准跨省差异显著,生态红线区违规演出频发,市场无序竞争与资源透支并存。扭转这一粗放化倾向,需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健全制度供给,强化底线思维。例如,出台《旅游演艺项目生态影响评估指南》,为项目开发划出生态红线;建立“红橙黄”三级内容预警机制,参考影视剧审查标准,推动内容监管精准化。新时代旅游演艺治理应健全制度供给,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旅游演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更需强化底线思维,在守护绿水青山中传承文化根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擘画文旅强国建设新篇。要紧扣《“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国家旅游演艺创新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文旅新基建”工程,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启动“演艺外交”计划,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中国文旅IP,增强文化软实力,通过“创作、运营、技术、产业、制度”五维突破、系统施策,让旅游演艺成为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舞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旅力量,进而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新力量。


【本文作者:王兆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雯(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877288670011409788&item_id=5877288670011409788&cdn=https%3A%2F%2Fregion-hun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source=share


上一条:【学习强国】文旅融合演艺新形态的现实困境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一条:【新湖南】全国第一本会展数字化教材正式发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