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厂区、厂房和设施,植入新业态新功能。”作为城市存量资源中的特殊存在,工业遗产既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串联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其价值内核与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的总体要求高度契合,具体体现在六个维度:
一是提升土地集约效能,破解资源约束。工业遗产多为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旅游”,如废弃厂房转型文创园、矿井升级体验景区等,既能孵化文旅、文创等新产业链条,拉动消费增长,又能将封闭生产空间转化为开放公共空间,提升土地的社会使用效率,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压力。
二是优化空间结构,激活联动效应。针对工业遗产分散、碎片化的特征,“+旅游”通过串联周边土地,形成工业文旅街区等复合利用片区,推动城市空间从单中心扩张向多节点联动转型,让工业遗产从单一的空间孤岛变为融入城市肌理的有机节点。
三是守护历史根脉,凝聚文化认同。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工业文明、技术记忆与社会情感,见证了城市因工业而兴的发展脉络。在更新中留存这些遗产,实质是守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既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又能让城市在迭代中清晰追溯发展轨迹,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
四是联动产业升级,培育增长动能。“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催生“工业旅游+文创+科创”的融合业态。例如,长沙油脂厂将“老油厂”改造为“新秀场”,既保留工业遗迹,又引入商业、展览、秀场等多元业态,使老工业区成为产城融合的新标杆。
五是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修复。工业遗产所在地改造往往伴随生态修复过程。例如,长沙湘江欢乐城将废弃矿坑创新转化为主题乐园,让“工业伤疤”蜕变为生态产品,既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又修复城市生态肌理,诠释了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绿色更新逻辑。
六是塑造城市标识,彰显独特个性。工业遗产是彰显城市个性的独特标识,带有专属的产业印记,构成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基因,让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保留“不可复制的辨识度”,为城市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工业遗产+旅游”并非简单的旧厂房改景点,而是通过多维度赋能为城市更新注入系统性活力,实现“以用促保、以保促新”的良性循环。其赋能策略可梳理为四大方面:
一是优化政策机制。政策制度是“工业遗产+旅游”的保障,可通过灵活适配的制度设计,为城市更新注入创新活力与智慧治理效能。首先,允许工业用地推行“带条件出让”、以“弹性年限”方式转换用途,降低改造主体的用地成本。对保留历史肌理的项目放宽限制,增强土地适应性。其次,设立工业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对符合标准的项目给予改造补贴。鼓励多元资金筹措模式,允许企业通过运营收益回收成本进行反哺。最后,建立工业遗产改造绿色通道,搭建多部门联合审批平台,提升审批速度,优化功能变更、消防验收等流程,对特殊工业构筑物(如高炉、冷却塔)制定专项安全标准。
二是推动功能重构。功能重构能让工业遗产融入城市肌理,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双向支撑城市发展“宜居”与“创新”目标,推动空间与产业双升级。首先,打破工业遗产与周边社区的物理隔阂,通过建设开放绿道、共享广场、社区图书馆等方式,让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例如,上海杨浦滨江将电厂遗址改造为工业风市民健身中心,使工业遗产成为社区居民日常休憩、社交的“生活秀带”。其次,进行工业空间与科创产业的嫁接,利用厂房高挑空间、开阔场地等特点,打造科创园区、孵化基地,承接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科创产业。最后,促进工业遗产与文旅消费融合,保留工业符号的同时植入沉浸式体验场景,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创市集、工业主题民宿,将废弃矿井、高炉转化为探险乐园或观景平台,实现复合发展,为城市注入产业创新动能。
三是深挖文化内涵。工业遗产的文化基因是城市更新的精神财富,可通过推动公众参与和代际传承,夯实城市文明传承的精神根基。首先,通过老工人访谈、档案整理,提炼遗产背后的工业故事,并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场景。例如,重庆工业博物馆依托老重钢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进行改造,用全息投影还原炼钢车间生产场景,游客可穿工装、戴安全帽参与虚拟炼钢,直观感受钢铁工业的历史温度。其次,邀请当地居民记录、传播本地工业故事,联动社区,推动记忆共享。优先聘用老工人及其家属担任讲解员、管理员,让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强化市民文化认同。例如,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聘用原瓷厂下岗工人负责陶艺体验教学,既解决就业,又让社区情感融入遗产活化。最后,推动代际传承。开发工业研学课程,将遗产点变为中小学“城市历史课堂”,培养文旅融合创新人才,为城市文明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
四是践行绿色理念。绿色低碳改造是工业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更是城市更新进程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推动工业遗产从承载历史记忆的时光容器,跃升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一方面,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治理、水体净化,将废弃矿坑、沉淀池改造为雨水花园、湿地景观。利用老厂房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实现能源自给。修复城市生态肌理,践行低碳理念,让工业遗产成为美丽城市的绿色地标。另一方面,改造中优先使用原厂房的红砖、钢材、木材等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改造能耗,通过资源循环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对无法复用的构件进行艺术化处理,如将旧管道改造成雕塑、护栏等,让旧物新生,向公众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作者:罗文斌 李若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
原文链接: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508/25/content_10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