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群明 郭丫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将旅游业打造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作出应有贡献。
立足文旅融合,凝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发展动力
《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和旅游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市场需求基础和较强的供给适应能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也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崭新的技术环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自信与自强。
拓展文旅融合新领域。扩大领域范围,促进跨界融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打破文化和旅游的传统界限,将文化和旅游融合拓展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体育等更多领域,打造多样化的文旅融合产品。延展空间范围,促进区域协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地域壁垒,加强区域间的文化和旅游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市场范围,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要面向国内旅游市场,还需要加强国际旅游市场的拓展,增进与国际社会的文化旅游交流。
深化文旅融合新内涵。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环节。从传统建筑到民间艺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地方风俗,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要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要对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要巧妙地设计出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并感受文化的魅力。要将更多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品线路、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点景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产品。文旅品牌建设也应注重文化故事的讲述,通过举办活动进行推广,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扩大知名度。
提升文旅融合新高度。要不断提升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品质,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挖掘,提炼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有效改善文旅管理方式、服务流程、产品供给等,打造更多智慧景区,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发挥新质生产力引领作用,赋能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旅游消费需求从景点观光转变为休闲度假和深度体验,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进一步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形成旅游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技术赋能新生产力。新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赋能,旅游服务质量得以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消费新场景、新模式,营造便捷高效的消费环境。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变革与升级,强化新型数智技术与消费场景的交互渗透,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切实提高消费活动的体验感和便捷度。
智能化运营激发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使得旅游业的管理和运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通过智能监控系统、线上预订平台和实时数据采集,景区可以有效控制客流,减少安全风险,优化服务。同时,智能化的运营管理还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和居民都能享受到更安全、更舒适的服务环境,民生保障进一步增强。
创新业态融合驱动新发展。元宇宙、大数据以及混合现实等技术的落地实践改变了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方式,催生了业态间的交互融合,扩展了“旅游+”的范畴。智能场景生成和内容生产技术、动态云渲染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的综合运用将丰富的文旅IP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体验,实现了产业链、技术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坚持绿色高效发展,构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长效发展机制
《决定》提出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收益,还要与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结合,只有持续关注民生、推动文化创新,注重生态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生态优先,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避免短视行为和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健全旅游行业“双碳”标准,补齐基础制度短板,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将绿色资源变为绿色资本,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通过绿色技术、环保政策和低碳运营模式,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经济回馈,推动可持续发展动力。为实现旅游民生产业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经济回馈机制,将旅游产业的部分收益用于社区福利建设,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增加文化活动、资助教育医疗等,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这一机制,使得旅游收入能够直接回馈居民,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旅游经济的“民生化”转化,让产业发展更贴近民生需求。
文化传承,激发绿色高效发展活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文旅融合有助于加强文化传承、增强居民的自豪感和游客的文化认同。通过深度挖掘和展示地方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特色,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举办文化体验活动、创意集市等,既吸引游客,也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增强地方的文化认同感,让文化遗产在居民和游客中得到更广泛的保护和弘扬。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学旅行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s://share.ccmapp.cn/shareDetail?1=1&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72894a556be8b58b018c7fa&tt=1730720590498